close

最近一直很想去看的展覽

應該會在考完高餐第二階段後才去看

大約是5月2日後 可能會挑平常日去 因為人較少

有興趣想一起去參觀的人可以向我報名喔!

以下是這次的展覽資訊

展出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2009年4月18日—2009年7月12日

展區:臺北市立美術館1樓1A、1B 展覽室
時間:每週一至週日9:30~17:30   週六延長開放至20:30
票價:全票250元 學生票200元 (需出示證件)
******************************************************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法國龐畢度中心、祥瀧股份有限公司、寬宏藝術工作室共同主辦的國際藝術大展「世外桃源—龐畢度中心收藏展」,自4月18日(星期六)起正式與國人見面,於北美館展出馬諦斯、畢卡索、夏卡爾、波納爾、米羅、克利、布拉克、布列松等40餘位藝術家共83件油畫、錄像、裝置等作品,展期至7月12日止。「世外桃源」是以法國龐畢度中心豐富的現代收藏進行策劃的主題展,此次巡迴亞洲首爾、台北兩站,前一站首爾締造了45萬參觀人次,預料在台北的展出將有可觀的觀眾湧現。展覽期間「世外桃源」展區週一維持開放,週六延長開放至晚間8時30分,邀請觀眾前往親炙現代藝術大師精彩作品。
 
「世外桃源—龐畢度中心收藏展」包括馬諦斯《大幅紅色室內景》、《靜物:木蘭花》等5件作品,畢卡索《躺著的女人》等5件作品,米羅兩幅巨大尺寸的油畫《藍色二號》、《夜裡的人與鳥》,夏卡爾《彩虹》等名作,更展出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多達11件的精彩創作,盛況可期。
 
本展由臺北市立美術館與法國龐畢度中心策劃,邀集專研文創商品事業的祥瀧股份有限公司與首度跨足展覽藝術的寬宏藝術工作室共同合作,並獲文建會、台北市政府、法國在台協會多方協助,以及長榮航空、亞都麗緻飯店等企業贊助,不僅使這項難得的展覽得以與國人見面,也為美術館與民間力量共同結合進行國際藝術交流創下新模式。
  
「世外桃源」(阿卡迪亞)在東西方的文化中都是十分受到重視的主題。龐畢度中心策展人、同時也是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副館長迪迪耶.歐登傑(Didier Ottinger)相應於亞洲文化,特別以「世外桃源」進行策展,呈現現代藝術作品中關於烏托邦的想像與藝術實踐。
 
展場由一幅法國古典主義大師尼可拉.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的《阿卡迪亞的牧羊人》於流蘇上的投影展開,畫中的場景即是「世外桃源」(阿卡迪亞)—一個人神共處之地。前方蹲著的牧羊人指著碑文:「我,死亡之神,甚至君臨阿卡迪亞」,讓豐饒和諧、恣意狂歡的世外桃源,也籠罩一抹虛幻與死亡的陰影。
 
策展人歐登傑由此畫的意涵起始,並以此延伸出黃金年代(L'AGE D'OR)、信使(MESSAGERS)、阿卡迪亞(L' ARCADIE)、重現阿卡迪亞(L'ARCADIE RETROUVÉE)、豐盈(ABONDANCE)、虛幻(VANITÉS)、享樂(VOLUPTÉ)、和諧(HARMONIE)、夜(NUITS)、草地上的午餐(DÉJEUNERS SUR L'HERBE)等十個主題,呈現現代藝術家畫筆下的「世外桃源」,與其中深刻的藝術內涵。
 
阿卡迪亞,在地理學上原是位於希臘中部的蠻荒之地,在古羅馬詩人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約公元前70年到公元前19年)的《牧歌》中,搖身一變成為美如仙境的希臘,一個富饒的極樂聖地。牧神潘恩為阿卡迪亞之神,還有許多擅長音樂的牧人居住於此。維吉爾更進一步將阿卡迪亞與創世紀之後,名為「農神時代」的黃金時代相結合,形成一個保有人類最初天真、富饒、正直質地、美好而喜樂的時空。而普桑的畫作《阿卡迪亞的牧人》復興了維吉爾的神話。
 
十九世紀詩人查理.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自古羅馬詩人維吉爾之後,宣告「現代精神」的誕生。現代精神在於調和變幻的當代世界,與一個存在古文、寓言與神話傳統中「永垂不朽」的世界。十九世紀末艾德華.馬內(Edouard Manet)於「落選沙龍」中展出《草地上的午餐》即是波特萊爾心目中的「現代精神」。馬內的透過畫中人物穿著的燕尾服與高禮帽以重現古典畫面,欲融合「永垂不朽」的古典典範,與現代生活所具有的服裝時尚、現代化的享樂主義及田園式的「熱情」。
 
然而,二十世紀初的激進前衛藝術,顛覆了所謂的「現代精神」。代表過去、田園牧歌生活的黃金時代,原本一直在古典文學性繪畫的範疇裡,十九世紀末,部分野獸派畫家,抱持的烏托邦政治信念,特別是無政府主義,成為激進前衛派的熔爐。他們讓「黃金時代」自古文學、寓言與神話傳統中解放,在藝術創作上主張「色彩成為火器中的彈夾」,畫布使用最多的純色,不僅滿足「背叛」傳統慣例的渴望,並開創另一個充滿生命力、自由而感性的藝術表現。
 
馬諦斯(Henri Matisse)是這波現代藝術運動的第一人,在與主張全新激進風格的席涅克(Paul Signac)接觸後,馬諦斯創作了《生之喜悅》:一個現代版的阿卡迪亞,其中既有吹笛的牧人,也可見到潘恩神豐腴狂歡的子弟。繼馬諦斯之後,二十世紀現代藝術畫家以其創新風格與未來觀點,重新詮釋心目中的阿卡迪亞與黃金時代。皮耶.波納爾(Pierre Bonnard)於1909年旅居法國南部普羅旺斯(Provence)。他在16年之後,正式移居卡內(Cannet),其畫室中廣大的窗戶,正好面對著一面看似四季如春的鄉野景色(室外滿布含羞草與盛開的杏仁花)。1946年的夏天,馬諦斯創作《大西洋的藍天碧海》系列,大西洋的伊甸園,再現於馬諦斯的印花布與地毯之中。
 
社會烏托邦與維吉爾神話的串連可以在1930年代末期法國藝術振興阿卡迪亞的過程中驗證,1936年法國新政府立法通過的社會福利之中,「有薪假期」帶動了法國人利用假期,重拾草地上的午餐的鄉野情懷。尚.雷諾瓦(Jean Renoir)拍攝《鄉村一日遊》影片表達出支持左派共產黨的信念,而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鏡頭下或費爾南德.雷捷(Fernand Léger)畫中的野餐,則成為這個時代所夢想黃金時期的表徵。
 
於1944年10月加入的共產黨的畢卡索,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懷抱烏托邦的願景,1946年在其位於地中海岸之安提布城堡的畫室內,完成了一幅名為《生之喜悅》,並透過其中標題與圖象,呼應馬諦斯在幾十年前所完成的同名畫作。
 
在布列東(André Breton)一篇泛神論中,與美露西餒(Mélusine)仙女有關的長篇詩作《秘義17(Arcane 17)》:「……我見到秋空映照出她的靈氣,她耀眼的流蘇,重重環繞滿林的山丘,樹林看似隨著某種旋律波浪般起伏擺動,其合旋呼應並搭配著盛開的金蓮。」美露西餒的形象,象徵了現代阿卡迪亞,抽象藝術中潘恩神的變相,一如米羅(Juan Miró)作品中,與大自然結合的神秘作用,融入了一片蔚藍的地中海中 的「藍」。
 
在1960年代現代主義的背景下,義大利貧窮主義提倡一種自省或輪迴的思維,質疑本源最終的意義。帕諾內(Penone)刨空的樹幹,可視為回溯生命最初形式的歷程。在此現代化的阿卡迪亞,與其傳統符徵再次重逢。
 
自野獸派到貧窮主義,二十世紀的藝術作品中,不斷出現的阿卡迪亞,令人不禁相信現代藝術從未真正背離傳統的神話與遺址。然而所有的藝術史學家卻都同意:現代藝術意指粉碎所有的主題形式。本展特別匯集龐畢度中心多件名作,用以呈現二十世紀繪畫的「世外桃源」(阿卡迪亞)超越時間與主題的延續性。那是在現代藝術之初的一場野餐會,一幅《草地上的午餐》再次激發出對於黃金時期,四季如春的夢想,以及為一場阿卡迪亞之夢,所持續創作永無止盡的新貌。
藝術家清單 List of Artists
1. 巴爾蒂斯(Klossowski de Rola Balthasar, dit)
2. 皮耶‧波納爾(Pierre BONNARD)
3. 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
4. 葛蘭‧布朗(Glenn BROWN)
5. 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NUEL)
6.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7. 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
8. 喬治歐‧德‧基里訶(Giorgio de CHIRICO)
9. 安德烈‧德漢(André DERAIN)
10. 萊涅克‧迪克斯特拉(Rineke DIJKSTRA)
11. 弗拉基米爾‧E‧杜柏薩斯基(Vladimir E. DUBOSSARSKY)+亞歷山大‧A‧維諾葛拉多夫(Alexander A. VINOGRADOV)
12. 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
13. 哈兀‧杜菲(Raoul DUFY)
14. 艾瑞克‧費雪(Eric FISCHL)
15. 安德瑞亞‧吉爾斯基(Andreas GURSKY)
16. 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
17. 菲力普‧加斯敦(Philip GUSTON)
18. 阿蘭‧雅蓋(Alain JACQUET)
19. 瓦西里‧康丁斯基(Vassily KANDINSKY)
20. 保羅‧克利(Paul KLEE)
21. 莫依斯‧奇斯林(Moïse KISLING)
22. 佛朗索瓦-札維耶‧拉拉尼(François-Xavier LALANNE)
23. 夏爾‧拉畢格(Charles LAPICQUE)
24. 費爾南‧雷捷(Fernand LEGER)
25. 亞伯‧瑪爾凱(Albert MARQUET)
26. 安德烈‧馬丁(André MARTIN)
27. 安德烈‧馬松(André MASSON)
28. 亨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
29. 瓊‧米羅(Joan MIRO)
30. 皮耶‧莫納(Pierre MOIGNARD)
31. 馬科姆‧莫利(Malcolm MORLEY)
32. 伊夫‧歐本漢(Yves OPPENHEIM)
33. 吉賽帕‧帕諾內(Giuseppe PENONE)
34. 法蘭西斯‧畢卡比亞(Francis PICABIA)
35. 巴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
36. 曼‧雷 (Radnitzky Emmanuel, dit)
37. 馬希爾‧雷斯(Martial RAYSSE)
38. 尚‧雷諾瓦(Jean RENOIR)
39. 喬治‧盧奧(Georges ROUAULT)
40. 奧圖‧舒爾(Otto SCHAUER)
41. 莫里斯‧德‧甫拉曼克(Maurice de VLAMINCK)
42. 趙無極(ZAO Wou-ki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st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